(家譜國際訊)千燈鎮是一個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江南文化名鎮,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薈萃、物阜民豐、風物清嘉,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學者顧炎武的故鄉,也是世界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余氏的祖先余愛山于明代萬歷年間自安徽休寧縣遷來昆山千墩吳家橋開店經商,余氏很有經營頭腦,收入頗豐。余愛山的第二代傳人余尚德于清順治年間在千燈鎮上營建徽派建筑群。
余氏典當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燈人稱它為“典當里”。這家當鋪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大而且是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建時沿河自東向西共有7進、現存五進,第一進東為店鋪。其有大小房屋120多間,千燈人稱它“迷樓”。三面有高墻,可確保財產安全;后面是“更樓”,可為全鎮防盜、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余氏老宅風雨滄桑三百多年,依然如故;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余氏典當第一進東為店鋪,四開間門面,經營茶雜山貨,西四開間為典當鋪。第一進是整個典當的頭埭,也是收兌典物的場所。大門內上方是清代特色的磚雕,上面有“積善馀慶”四字,古語云:“積善之家,必有馀慶”,盡管是在封建社會,但余氏家族還是很講究財與人之間的關系,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多做善事,便能年年有余,也是對自己家族寄予美好的愿望。典當的柜臺很高,1.8米以上,上面設有欄桿,它的作用主要保護內部情況不為外人所知,柜臺里有兩位人物的蠟像,趾高氣揚的是店小二,板著臉的就是朝奉先生了。當典當者遞上物品時,就聽憑當里朝奉先生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他說當物值一兩就是一兩,說二兩就是二兩,不能還價,他們一般都會用專業術語,比如:“蟲吃鼠咬,光板無毛,破衣爛襖一件”等。把好的東西說得一文不值,以此來壓低價錢。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過典當側門經一條南備弄右轉來到第二進明廳“立三堂”。 “立三堂”的一條廊非常漂亮,相當于現在的商住房的陽臺,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海棠軒”,一般軒寬2.5米,但這條軒寬3.5米,足以見此建筑規模之大。門上的門聯:“琴操七弦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良友,疏宗十漸忠言讜論克頃納諫明君”,講的是余氏家族史上眾所周知的二位名人,上聯講的是東周時期有俞伯牙擅長鼓琴,與鐘子期極為友好,鐘子期死后,俞伯牙不再撫琴操鼓,痛世上沒有知音,《高山流水》是流傳至今的最古老的十大名曲,并名列名曲之首,就是講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深厚友情,下聯是講明御史余珊給皇帝提出十次諫議,余珊這種居高威嚴,十疏讜論納諫明君的事跡和俞伯牙遇知音而永不忘情的忠貞感情是俞氏祖先留給后人的典范。走進廳堂引人注目的是書有“立三堂”三個字的匾額。其實“立三堂”就是這個建筑群的全稱。
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有一天井,它的主要作用是采光通風,建筑群以“四水歸堂”的天井院落為一單元,“四水歸堂”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俗稱。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立水堂
第三進是大堂樓,樓上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樓下就是主人招待貴重客人的廳堂,相當于現在的客廳,里面的擺設和裝飾透視著主人的財力與好客。這里的木雕非常精細,由完整的波羅木雕刻的松、竹、梅歲寒三友構成的天罩,兩旁的木雕稱之謂百吉地罩,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第四進小堂樓,樓上是小主人的住房,樓下是個餐廳。餐廳內掛著一幅對聯,上聯是“黃米飯香青菜熟”,下聯是“白頭人老赤心存”。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第五進為當庫,相當與于現在的倉庫,當鋪當來的物品均存放在此。
江蘇千葉鎮余氏典當
家譜國際聯系人微信:478830465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家譜國際官